安全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全知识 / 正文

地震知识 (一)

发布日期:2012-11-29 浏览量:

近期全球地震频发,中国四川汶川、台湾、青海玉树以及海地、智利等地相继发生一系列大的地震,地震的有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中国大陆板块运动进入新的活跃期。据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发生较有影响的地震14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7次,4-5级地震7次。山西地形地貌独特,东西为山岭,中部为盆地,历来是我国的地震多发省份,国家一直将山西的一些地区列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危险区。2010年6月5日20时58分,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北纬38.2,东经112.7)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地震发生时,我省某些高校学生因缺乏地震常识发生跳楼逃亡事件,造成个别人员伤亡。为了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本书特附加《地震知道》一文,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师生科学地认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理智地对待当前的地震形势,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御灾割和自救互救能力。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队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河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地震不仅造万压、砸、埋、窒息等伤害,同时还会引起海啸灾害以及火灾、烧伤、中毒、触电等一系列次生伤害,还可能使伤病员出现挤压综合症,使各种宿疾急性发作,产生恐惧心理等。如果现场处理得当,能明显减少地震时对生命健康的危害以及后遗症的发生。

一、 地震的基本知识

1、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五种:

⑴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成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⑵火山地震。用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⑶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在我省多为矿山采空区塌陷。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

⑷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⑸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原因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空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长率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2、 地震现象及造成的灾害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牲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接着横波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种,此时要保持冷静。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还会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阴。其次是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其中最多见的是倒塌,人员被倒塌的建筑构件掩埋或围困在土石、瓦砾之中,伤情严重者往往还来不及抢救就已经死亡(即早期死亡),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口鼻被沙土堵塞而窒息死亡。地震致伤中的头面部伤、颅脑损伤、内脏大出血及挤压综合症是死亡率最高的。

二、 各种场所的避震

躲避原则:就近选择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躲避;逃离危险场所;避开易发生次生灾害之处;切断危险源;避免人为事故。

1、在学校内避震。正在上课时,学生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旁;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逃离时不要拥挤,不要跳窗、跳楼和在楼梯间停留。

2、在寝室内避震。迅速躲在内墙墙根、墙角等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边及靠阳台墙边,不要到阳台上去。

3、在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就近在牢固物旁蹲伏;撤离有序,不要慌乱,避免拥挤,避开人流,不要乘坐电梯,不要在楼梯间停留;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地,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工西保护头部;在行驶的电车、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4、在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特别要避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避开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避开变电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危险物;避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公路、铁路等危险场所。

三、地震后的现场自救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才能运用平时所学的救护知识进行自救与互救。

1、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2、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在这种极为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要高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否则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3、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如果你在三脚架区,可以利用旁边的东西来护住自己,以免余震再次伤害自己,再把手和前胸伸出来,把脸前的碎石子清理干净,让自己可以呼吸,等人来救援。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四、地震后的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受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抢救越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设法传递营救信号。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疏通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使新鲜空气流入,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防窒息;四是对于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的埋压者,可设法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时该挖,哪时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挖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异物和压在伤者头面部、胸腹部的泥土,检查受伤者,判断意识、呼吸及循环体征,想办法保持其呼吸道通畅;从缝隙中缓慢将受伤人员救出时,应保持脊柱呈中立位,以免伤及脊髓;救出后,及时检查伤情,遇神志不清、大出血等危重急症优先救护;外伤、出血给予包扎、止血,骨折给予固定,脊柱骨折要正确搬运;体克伤病员要取平卧位,对伴有颅脑、胸腹外伤者,要迅速护送就近转至医疗单位;对严重的开放性污染的创伤面,要除土泥土秽物,用无菌敷料或其他干净物覆盖包扎。

五、地震前的准备

要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确地震时的疏散路线和避震场所;清除楼道和门前的杂物;妥善处置室内易燃易爆物口;切断电源,熄灭炉火等;衣袋里装上家庭成员名单、工作单位、通讯号码等;有确切血型的要写明血型。

六、紧急备用品的准备

1、饮用水、饼干、不用起子的罐头

2、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打火机、蜡烛、刀

3、现金、贵重物品

4、毛巾、手纸、毯子、口罩、眼罩、雨衣、手套、衣服、口哨等。